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总体设计,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为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13修正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版)》、《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教学标准》(2025年修订版)和《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实施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教督[2025]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现就德赢官网2025版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制(修)订范围
(一)人才培养方案
2025年招生的全部专业,已组建专业群的按专业群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组群的专业单独编制。其中,中外合作办学Ⅰ型和Ⅱ型专业需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2025年招生的与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工学院合作“3+2”贯通培养的数字媒体艺术及软件技术专业按照现代职业教育试点的要求与所合作的高校一起制订五年贯通培养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指导意见另行制定发布)。
(二)课程标准
2025年招生专业(群)的全部课程。
二、指导思想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市场和产业,服务地方发展、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类型特点,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强化工科引领、数智赋能、融通中外,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为中心,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以选课为基础,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基础和技术技能、国际化视野和英文表达沟通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制订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德技并修。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立德树人的共性要求与专业行业人才培养的个性要求的关系,把教书育人的宏观要求与各专业和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学生的思想、成长实际相结合。要发掘专业、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专业教学中要注意挖掘专业知识体系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
(二)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对标《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实施方案》(2025-2030)的评价指标,在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标准、岗位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等方面,严格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有关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的要求,强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遵循规律,体现人才培养特色。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就业与升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以学分绩点制、选课制、免修免考制、学分互认制等制度体系为基础,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构建适应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学分制管理改革,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四)坚持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对接产业关键环节和企业核心岗位,精准定位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岗位需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模块化课程设计,依托体现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真实生产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等,开展项目式、情境式教学,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平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参与实施岗课证试点工作,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完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微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促进岗课证融通。)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纳入课程教学模块,开展过程性评价,并给予学生多个选择方案。
(五)坚持多方参与,实现就业精准匹配
聚焦区域产业升级趋势,针对行业企业技术更新、岗位需求变化开展专项调研,做好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明确“行业需求变化→岗位能力重构→课程模块调整”的逻辑链条,调研结果要能够支撑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实现“调研-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联合地方政府、行业龙头、院校成立产业学院或职业教育集团,开设区域经济特色创业课程,推动创新创业与本地就业结合。
(六)坚持科教融汇,促进数智赋能
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结合专业特点,分层分类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开发“人工智能 + 专业”特色课程,如“人工智能 + 创意设计”“人工智能 + 制造业”等,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七)坚持国际合作,凸显职业教育国际化特色
全面强化英语教学,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双语教学”以及海外升学奠定基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要求,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中,引进外方合作方--加拿大理工学院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不少于三分之一,强化与其在微专业证书等方面的合作,并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之中。
(八)支持平台共享,强化融合发展
已组群的专业要注意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有机融合,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原则,系统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根据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强化专业群链融合发展,系统规划群内品牌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基地、在线课程、教材等“五金”建设,推进群际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四、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坚持以学生中心,构建“RTC-AI”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因材施教”是新时代德赢官网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分层分类培养,实现个性化成长。进一步融合“技术赋能”(如大数据精准诊断)与“制度创新”(如学分制),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实现“高质量成长”,最终达成教育公平与卓越的统一。
各专业(群)采取“根系-树干-冠翼”AI赋能人才培养模式(RTC-AI模式),主要依据大数据、行业企业反馈,建立岗位人才技能图谱,结合教育部公布的专业教学标准,确立相应的课程模块体系。在根系阶段突出产业认知和角色转换,通过新《职业生涯规划》、《AI通识》、专业平台课程,强基固本;树干阶段,融通岗课赛证,结合专业教学标准核心课程、区域特色课程和微证书课程,以能力培养的生态化构建为中心,壮干蓄势;冠翼阶段,引入书院制,设置笃行书院、求索书院、博习书院三大书院,分别融入就业、海内外升学课程,实施精准的分类教育,实现人人成才的教育目标。突出全程导师制以及AI赋能过程管理,动态调整“教、学”状态、课程内容以及专业设置,实现“评估-优化-迭代”的闭环。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体例框架
1.专业群内专业设置(专业代码)
2. 入学要求
3. 修业年限
4. 培养目标
5. 职业面向(要衔接专业与职业的发展)
6. 培养模式(RTC-AI模式)
7. 培养规格(要界定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其中培养规格要准确表述并分条目列出)
8. 课程设置(主要课程简介)
9. 毕业条件(要检验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达成度)
10. 实施保障(包含师资队伍、教材与课程资源、教学设施、顶岗实习要求与管理等)
11. 质量保障
12. 特色与其他
(三)专业(群)(中外合作办学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说明
专业(群)采取“中方课程+引进课程”模式,依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专业教学标准与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构建课程体系,每个专业(群)的课程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微专业课、分类培养课、单独设置的实践环节、公共选修课等七大模块。三年总学分控制在145左右,总学时不低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2025)》规定的不低于2500学时,理论课程和理实一体化课程16学时/学分,实习实践类课程25学时/学分,周学时原则上控制在24学时左右。
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培养规格来体现,而课程则是培养规格的支撑与设置依据。每一条培养规格至少应由两门课程来支撑,确保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获取相关能力。课程要求如下:
1. 公共基础课设置
公共基础课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教育为主的课程,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有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艺术鉴赏、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英语军事训练、军事理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大学美育、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总学时的25%。
其中,(1)英语课程全覆盖:英语课采取“基础+专业”结合的模式,贯通1-5学期,以英语或合作国家语言为基础,嵌入专业领域的语言应用场景(如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强化跨文化沟通能力。利用微证书双语课程体系,将语言学习与专业内容结合。
(2)强化思政持续育人功能,将思政课覆盖1-4学期,开展思政实践活动。
(3)推行公共课实践育人实效,1-2学期设置“五育”实践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2. 职业素养课程设置
(1)推行职业素养包。融合通识课程和专业认知,形成以公共课教师引导理论认知,专业教师带领职业初体验的职业素养包,为学生三年的发展筑牢根基。
(2)在所有专业设置AI通识课,强化学生新技术应用能力。
3. 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负责人要从人才培养规格的岗位出发,根据培养学生技能的需求,对照教育部公布的专业教学标准(2025)设置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确保开设课程要有充分的依据。
(1)每个专业分别设置专业基础课程6-8门、专业核心课程6-8门、专业拓展课程要兼顾学生国内专转本、海外升学强化以及就业的需要、同专业群中共享的专业课程不少于3门。
(2)专业课中引进课程不少于30%,采取双语授课,原则上以专业群为单位开设。
(3)微专业证书要求:每个专业需嵌入一个国际认可的微专业证书,鼓励依托教育部“双千”计划开发本校微专业证书;
(4)各专业至少开设2门以上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保障学生毕业前可以获得1个以上的技能资格证书。
(5)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不得低于教学计划总学时的50%。实践类课时包含课程内实践教学、认知实习、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单独设置的实训周等的课时数。
(6)考试课程由各专业设置,一般为英语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每学期考试课程原则上不得少于2门。
(7)第3-4学期开设单独实训周,内容为专业实训。
4. 毕业实践环节
各专业第五学期教学周为12周,教学周结束后为毕业实践环节,学生须完成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一般累计不少于6个月。
5. 选修课设置
选修课包含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各类选修课学时之和应不少于专业总学时的10%。公共选修课分为科技思维类、国际视野类、人文美育等3大类,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取得6个学分。
6. 第二课堂学分
依据《德赢Vwin官方区域合作伙伴“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相关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修满“第二课堂”16个学分。
(四)专业(中外合作办学Ⅱ)课程体系说明
专业(中外合作办学Ⅱ)的课程体系的公共基础课部分与专业(群)(中外合作办学Ⅰ)相同,专业课程按照外方合作方--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及其相应专业的要求设置。
(五)教学周安排
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考试复习、入学/毕业教育、“五育”实践周、集中实践周等环节。
教学活动周分布表
学期 | 教学周(含复习考试) | 集中实践周(含“五育”实践、专业实践) | 其他 | 合计 |
一 | 13 | 1 | 入学教育与军训2周 | 16 |
二 | 17 | 1 |
| 18 |
三 | 17 | 1 |
| 18 |
四 | 17 | 1 |
| 18 |
五 | 12 | 6 |
| 18 |
六 |
| 18 |
| 18 |
(六)毕业条件
学生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须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时学分且平均GPA达2.0以上,完成规定的教学活动,达到此前培养规格所规定的通识教育、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要求。
五、制(修)订程序及要求
(一)组织领导
学校教学事务部负责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意见,在规范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报经学校党政联席会议审定后发布;各二级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第一责任人,全程参与、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组织实施本学院所属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本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
(二)统筹规划
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工作基础、办学实际和教学改革需要,统筹规划、部署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原已制订有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要结合最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政策调整继续优化完善。各二级学院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明确校级重点专业(群)及建设任务,突出重点专业(群)的专业水平“高”。
(三)调研分析
各二级学院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广泛深入开展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和区域行业企业调研,开展面向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和面向在校生的学情调研,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四)研究起草
各二级学院必须严格按照《关于制(修)订2025版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结合调研和分析结果,研究起草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明确学分、安排教学进程,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要求。允许各校级及以上高水平专业(群)根据专业特点在不突破《关于制(修)订2025版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的基础上,灵活把握,体现特色。
(五)论证与审定
各二级学院要组织有关行业企业、校内外专家及有关师生代表等参加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对所制(修)订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并形成论证意见,会后要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各二级学院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及过程性材料须经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审定方可上报。
教学事务部对二级学院上报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及过程性材料进行初审并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初审反馈意见对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教学事务部将各二级学院进一步修改定稿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提交校党政联席会终审。
(六)发布与更新
经校党政联席会审定通过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程序发布,并通过学校网站等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及全社会监督。
学校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技术技能发展趋势、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等,及时调整完善,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七)修改与审核
人才培养方案一经审定发布,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调整方案的二级学院必须提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报告,说明修改的理由,附上修订后的完整人才培养方案,经教学事务部审核,报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方可执行。凡未按规定报批而擅自更改人才培养方案者,视为重大教学事故,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教学事务部
2025年9月1日